暗区精英三角洲综合暗区精英三角洲综合暗区精英三角洲综合

山西银行行长李颖耀:双压突围与战略重构之下挺进改革深水区

转自: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刘钊

    作为在山西省改革化险大背景下合并重组的新机构,当前山西银行面临着诸多挑战。3月13日,山西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李颖耀与《证券日报》等媒体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分享山西银行的现状及未来业务规划。

山西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李颖耀 公司供图

    山西银行是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中国银保监会)批准,于2021年4月28日挂牌开业,由山西省政府授权山西省财政厅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原大同银行、长治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为基础,通过新设合并方式设立的山西省属金融国有企业。截至2024年末,山西银行注册资本为258.94亿元,员工6700余名,分支机构308家,遍布山西省10个市、39个县区。

    自2024年5月出任山西银行行长以来,李颖耀凭借其在工商银行与省农商联合银行逾三十载的深厚积淀,正以独到视角重构这家区域性城商行的发展蓝图。这位金融宿将的到任,恰逢中国城商行群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行业生态的“双向挤压”在李颖耀的研判中具象呈现。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有大行依托金融科技与规模优势持续下沉,蚕食中小银行生存空间;农信系统凭借县域网点和地缘优势构筑护城河,城商行在‘上压下挤’的夹缝中亟待破局。更严峻的是,内部机制建设滞后、风险防控薄弱、科技支撑不足等短板,严重制约着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李颖耀提出:“在当前复杂的经营形势下,山西银行既要面临防范化解风险的压力,也要应对经济形势、市场形势、监管形势急剧变化的挑战。”自成立以来,山西银行保持规模稳定增长、效益逐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然而,承接原五家银行资产负债后,拓展市场份额和调整收益结构的任务还远未完成,非生息和低息资产占比较高,负债成本处于高位,导致资产收益和净息差处于同业较低水平,成本收入比居高不下,降本增效的任务艰巨。

    在李颖耀看来,山西银行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规模、优化结构、降本增效。凭借在国有大行积累的现代银行治理经验和在农信系统凝炼的本土化运营智慧,李颖耀的复合优势成为山西银行破局密钥。为此,他主导山西银行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2345战略工程”。李颖耀详细介绍“2345战略工程”的具体意涵。即战略聚焦“换挡提质”和“转型增效”两条主线,通过开展“三大战役”,促进管理精细化、经营集约化、基础规范化和队伍专业化的“四化建设”,增强提规模、调结构、降风险、强合规和增效益“五项动能”,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山西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产负债表的深度优化成为首役重点。李颖耀进一步表示,针对存贷利差收窄、低效资产积压的现状,战略聚焦“三调三优”——调整机构布局优化服务网络,调整业务结构提升资产质量,调整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被置于战略高位,数字转型与场景金融的深度融合,或将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面对2025年这个关键改革窗口期,李颖耀的战略部署显现出鲜明的系统思维:既强调市场份额的攻坚战,更注重发展质量的持久战;既推进组织架构的敏捷化转型,又夯实合规经营的制度根基。这种平衡术背后,是其对银行经营“马拉松”本质的深刻认知——速度与耐力的精妙配比,才是穿越周期波动的制胜之道。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与区域经济转型叠加的复杂形势下,李颖耀主导的山西银行转型,不仅关乎一家城商行的命运转折,更为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范本。当战略定力遇上改革魄力,山西银行能否在红海竞争中闯出新路,市场正拭目以待。

(编辑 孙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暗区精英三角洲综合 » 山西银行行长李颖耀:双压突围与战略重构之下挺进改革深水区